不只音樂,還有Podcast

在「MyMusic」App 開啟

熱門關鍵字
家 III

專輯

家 III

羅大佑

國語

2017.07

11首歌

45分2秒

專輯介紹

1984 [家] → 2017 [家III]  
10+1首慢工細活   羅大佑淬煉半生第8張個人專輯

羅大佑說:
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。
第一個家,是父母給我們的家。
第二個家,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。
第三個家,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。

 專輯背景&概念 

羅大佑回家了。1985年離開台灣,到2014年帶著妻小回台北定居,29年海外漂泊,如今落葉歸根。他說自己是搬家的專家,算一算搬過19次家,住過很多地方,以為會這樣流浪下去,沒想到最後還是回到台灣。

時間回到1984年10月,羅大佑發行第三張個人專輯【家】,溫情內斂,顛覆前兩張經典【之乎者也】和【未來的主人翁】所為他帶來的「抗議歌手」、「憤怒青年」形象,「黑色旋風」不再黑色,【家】專輯封面的藍天與青草,讓許多對他寄予厚望的人錯愕。當時30歲的羅大佑承受巨大壓力,同時也覺得想說的話到達頂點,需要呼吸的空間。隔年他創作完〈明天會更好〉之後便離開台灣—他生長的土地,遊走紐約、香港、北京等地,從人生的第一個家,去往第二個家,開始了多年在海外流浪、創作、追尋的生活。

經過近三十年,人生起落,風雨飄搖,直到2012年,羅大佑的女兒Gemma在香港出生,2014年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台北定居,才來到人生的第三個家,人生走入一個新的階段的安定。

2017年,羅大佑推出慢工細活醞釀、製作13年的全新專輯【家III】,專輯主題跟1984年的【家】相互呼應,標誌著台灣一位重量級音樂創作人的離開和歸來之心路歷程。專輯的發行和種子唱片合作,從台北出發,再次讓大家聽見浸淫35年音樂的職人手藝,從音樂的細節、製作的完整、到旋律與歌詞的講究,都讓我們聽見這半生羅大佑所堅持的事情,一直都沒有改變。


[創作]
羅大佑:「有看法就會尖銳,這次沒有。」
	
距離上一張專輯、2004年的【美麗島】已經13年,年過六旬的羅大佑再次推出全新專輯【家III】,我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就是:已經是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生階段,為什麼還要持續創作、出唱片?這張專輯的整體調性是溫柔的、沈澱的,少了以往尖銳犀利的主題,飄蕩多年、走入家庭的羅大佑彷彿洗盡滄桑,磨盡稜角,回到人生的最基本,他想說什麼?

出身醫生世家,有醫生背景,雖然後來沒有當醫生,羅大佑的思維還是深深被醫生這門行當所影響。他習慣從問題的角度去看事情,去拆解它的節理,找出需要被看見、被處理的地方。如此應用到創作上,從事物、情感的微觀看到宏觀,羅大佑作品常有一個巨大的命題壓著,就像:連寫情歌都可以用年份來取名。他習慣看整件事、整個問題與時代的關係。

然而,來到【家III】這張專輯,我們卻發現:訊息變得簡單了。這是一張減法的專輯。醫生拿掉放大鏡,拆掉心電圖,坐進家裡的客廳(但關掉電視)與人們聊單純只是人生的事。「對現象有看法就會尖銳,這張沒有。」羅大佑說。這是一個跟35年前他出道時,截然不同的時代,社會上幾乎沒有任何東西,是沒有被檢查到的。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教育、環境⋯每一天、網路的每個角落,都有人在檢查、在爆料。「這樣你還會還需要一個六十幾的老人家的觀點嗎?」羅大佑在說這句話時,非常淡定。

只是反而,在這樣紛擾的環境,羅大佑更在意的是:「音樂可以傳達各種各樣的訊息、各種各樣的能量,音樂還可以做什麼?」這是他到現在仍持續創作,所要尋找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。

身為一個做音樂做了35年的音樂職人,一生除了短暫幾個月的醫生執業,幾乎沒有做過其他事情。羅大佑不演戲,沒有經營其他產業,唯一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音樂而已。他總說能做音樂是幸運的事。出生在人心惶惶的年代,早期在台灣寫歌要面對很多歌曲被禁的危險,永遠在找邊緣、界線,到現在完全的自由,羅大佑的音樂也走過好幾個世代變遷,繼續尋找他的位置。


[傳承]
羅大佑:「有人要我給年輕音樂人一些鼓勵,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是:我直接做給他們看。我到現在還一直在做音樂。」

從35年開始做音樂到現在,對羅大佑來說,如今這是一個陌生的時代,但卻也因為陌生,他反而看到另外一個空間,看到像他這樣的年紀,在這個時代能做的事。不管是寫歌詞的方式、寫旋律的方式、唱歌的方式、提出意見的方式等等,都因為和時代不同,他就有了屬於他的空間。

這個行業還有很多在不一樣的階段能做的事情。年輕時候也許大鳴大放,創作如腹瀉,年長之後就速度放慢、沈澱,慢慢回歸到「人」的基本面,去反芻人會產生歌的真正原因。就像民歌的起源,來自於人要追求開心,來自於一種發洩,跟一種善念。是這些善念讓人們變得更好。我們這個時代,音樂越來越弱勢,它慢慢少掉了以前曾有的重量,與跟人的連結性。可是它還是被需要的,我們還可以用更長的時間去檢驗它。

現在寫歌,羅大佑跟最初一樣,依然堅持在音樂裡嘗試寫出沒人提出過的觀點,也依然細細琢磨詞曲的咬合度,一個旋律經過反覆推敲,直到自己再也改不了為止。他會思考寫一首歌在眾多歌裡,是否有其獨特的意義、存在的價值,是否說到一些別人忽略掉的事情。這樣的動機促使他不斷在音樂裡去琢磨,他說音樂是生活經驗的反應,許多思考來自潛意識,會在某個時刻於創作中展現出來。

在許多場合,會碰到一些人希望他給年輕音樂人鼓勵,而他覺得最好的鼓勵就是自己以身作則,繼續做音樂下去。如果連他都超過六十歲了還在繼續,年輕音樂人又有什麼好不堅持的呢?


[合唱]
羅大佑:「我不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好歌手,加入人聲樂器對我的支持是大的。」

羅大佑作品裡,從很早就開始有「合唱」的元素,而且越來越重要。這是研究他作品時不能忽略的一件事。

從第二張專輯【未來的主人翁】開始,羅大佑在音樂製作中就慢慢增加合唱的比例,到香港時【愛人同志】到達一個極致,除了〈愛人同志〉,大家熟知的〈京城夜〉幾乎有萬人齊唱的氣勢。這時候的他已經覺得加進大量的和聲,是製作很重要的一環。很多羅大佑的名曲都有明顯的合唱的元素,如〈首都〉、〈皇后大道東〉、〈東方之珠〉,到這張【家III】專輯中的〈沒有時間〉都是。這張專輯他延續了這樣的特色,將「合唱」導入了許多作品中。

從最初羅大佑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好的歌手,他歸類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於平實的表達,並非高音可以很高,低音可以很低,技巧翻轉變化的類型。所以把「人聲當作一樣樂器」的製作方式,靠和聲可以讓音樂的範疇更寬,更有彈性。此外,在男女方面的配置,也更有性別之間的對話。

曾有人問羅大佑,很多人覺得你唱歌唱得不怎麼樣,為什麼還要繼續唱歌?他說:「我不是想唱歌,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我可以做,有點勉強,但寫的有些歌別人不敢唱,我只好自己唱。」但他看待唱歌依然是嚴肅的,除了對眾人齊唱的執迷之外,近年開始研究一些個人發聲的方式,尋找更多喉嚨的聲音可以達成的可能性。


[為父]
羅大佑:「Gemma出生這五年,我笑的次數已經遠超過她出生前的58年。」

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,羅大佑是一個不善溝通、不喜歡笑、情緒起伏大的人。他是戰後這一代(四〇年代、五〇年代早期)出生的台灣人,生命經過許多劇烈的轉變,整個社會價值觀從反攻大陸到台灣獨立的翻轉,加上科技極速進步,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,都讓他這一代人追趕得很辛苦。跟他同輩的有些人在這樣的年紀,都不一定懂得使用科技了,更別提體力衰退等無法抗拒的因素。所以在成長歷程裡,開心對他來說,是奢侈的事。

女兒Gemma出生後,帶給羅大佑很大的開心,一種至今他仍無法確切清楚描述的感覺。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女孩,讓羅大佑這五年來笑的次數,已經遠遠超過他生女兒前58年笑的次數。女兒像是一根樁,將一個漂泊半生的男人,牢牢地釘回自己生長的土地上。羅大佑帶Gemma從香港回到台灣,希望她可以學好中文,而她給羅大佑強烈的被需要感,那跟愛情之間隨時可能不需要對方的關係,大不相同,戀愛畢竟比較沒那麼長久,在這裡得到一些,通常意味著在別處失去一些。可女兒永遠都會是女兒。因為Gemma的到來,羅大佑終於體會到父母當年生養自己的心境,那使他成為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人。

因此也許,延續這樣的人生狀態,【家III】這張專輯在潛意識裡,創作者探討著幸福的真正意涵。幸福跟快樂有什麼不同呢?「幸福」是內在的一個狀態,不容易被打破,不需要笑,也不需要表現得很明顯。但「快樂」則是外顯的。一個人可以看起來很嚴肅,但他是幸福的;但一個人沒辦法看起來很嚴肅,卻是快樂的。Gemma讓羅大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,像是一條河流,綿延在後半生的生命裡。
顯示更多內容

更多 羅大佑 的專輯

查看歷年專輯